红脚鹬

Tringa totanus   Linnaeus
   

  17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
成鸟(繁殖期):眼先黑褐色,隐约有暗色穿眼纹;眼圈白色。头、上背、肩羽和三级飞羽灰褐色或黄褐色,具黑色或黑褐色斑。翼面灰褐色,或有细的白色羽缘。下背至腰纯白色;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,具黑褐色横斑。初级飞羽黑褐色,但内侧几枚端缘白色;次级飞羽纯白色。下体白
色或污白色,前颈、胸满布黑褐色羽干纹,在两胁处转为横斑。尾下覆羽散布稀疏的黑褐色纵纹。翅下覆羽和腋羽纯白。雌雄相似。
成鸟(非繁殖羽):上体为单调的灰褐色,缺乏暗色斑纹或者较弱。下体白色;胸部泛灰色,多黑褐色细斑纹;两胁及尾下有黑褐色斑。
亚成鸟:似成鸟之冬羽。但上体更多黑褐色与土黄色的杂斑;各羽缘土黄色或有不整齐的缺刻。下体白色,胸、胁和尾下有细的暗色条纹。
虹膜黑褐色。嘴长适中,嘴峰的长度稍大于头长(嘴基至枕后);嘴端黑色,基部红或桔红色。下胫、跗蹠及趾桔红色(成鸟),暗红(繁殖期)或桔黄色(亚成鸟);爪黑色。
量衡度(mm,g;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120 262 42.1 152 62 47.1
(110—150) (252—280) (38—44) (144—160) (52—68) (46—49)
♀♀(14) 117 263 43.4 154 60 47.8
(94—150) (230—270) (37.5—47) (138—164) (53—66) (46—51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羽色变化复杂多样。上体灰褐色或泛棕黄色,密布黑色和黑褐色的斑纹。下背、腰纯白色,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,具黑褐色横斑。初级飞羽黑色,次级飞羽白色。下体包括翼下白色;嘴红色而端黑,相对较短,嘴峰长度只稍大于头长(嘴基至枕后)。腿与脚鲜红色。喜欢鸣叫。

大小

量衡度(mm,g;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120 262 42.1 152 62 47.1
(110—150) (252—280) (38—44) (144—160) (52—68) (46—49)
♀♀(14) 117 263 43.4 154 60 47.8
(94—150) (230—270) (37.5—47) (138—164) (53—66) (46—51)

生物学

生物学 这是北方内陆地区最常见的一种鹬。多成对或集群栖于杂草丛生的沼泽、小溪、湖边、河岸、稻田和水塘附近;也见于海滨、河口滩涂等。觅食鱼、虾、水生昆虫等。据《海南岛的鸟兽》(1983),有时在红树林中见到近100只栖息在一起。10—12剖检10胃,内含物有蟹的残渣,另有少量昆虫碎片。4月剖检12胃,亦见蟹屑和小螺。在青海、新疆和西藏,红脚鹬分布于海拔3 700—5 000 m的高原湖泊、河流及沼泽间。5—7月为繁殖季节,窝卵数4枚,卵壳密布褐斑,孵化期23—25天。每当有人进入巢区,亲鸟就会飞来飞去,发出“去危,去危”的叫声。在新疆也是很常见的繁殖鸟,巢多位于沼泽边缘的杂草丛中,巢外径16—20 mm,内径9—15 mm,深7—8mm。4—5月产卵,平均卵重20 g,卵外径45—48 mm×30—31 mm(马鸣等,1993)。据史殿才(1991),红脚鹬在吉林省的向海也有繁殖记录。孵卵以雌鸟为主,雄鸟替换的时间较短。繁殖期的天敌有蛇、隼、狐、狗獾等。
1990年10月在青海西宁回收到来自马来西亚古晋的鸟环;而台湾的脚环也多次在杭州湾被回收(张孚允,1997)。据Carey et al.(2001),在香港截止到1998年已有1 650只红脚鹬被环志,回收地点分别为山东、广东和越南的红河口等。

生境信息

生物学 这是北方内陆地区最常见的一种鹬。多成对或集群栖于杂草丛生的沼泽、小溪、湖边、河岸、稻田和水塘附近;也见于海滨、河口滩涂等。觅食鱼、虾、水生昆虫等。据《海南岛的鸟兽》(1983),有时在红树林中见到近100只栖息在一起。10—12剖检10胃,内含物有蟹的残渣,另有少量昆虫碎片。4月剖检12胃,亦见蟹屑和小螺。在青海、新疆和西藏,红脚鹬分布于海拔3 700—5 000 m的高原湖泊、河流及沼泽间。5—7月为繁殖季节,窝卵数4枚,卵壳密布褐斑,孵化期23—25天。每当有人进入巢区,亲鸟就会飞来飞去,发出“去危,去危”的叫声。在新疆也是很常见的繁殖鸟,巢多位于沼泽边缘的杂草丛中,巢外径16—20 mm,内径9—15 mm,深7—8mm。4—5月产卵,平均卵重20 g,卵外径45—48 mm×30—31 mm(马鸣等,1993)。据史殿才(1991),红脚鹬在吉林省的向海也有繁殖记录。孵卵以雌鸟为主,雄鸟替换的时间较短。繁殖期的天敌有蛇、隼、狐、狗獾等。
1990年10月在青海西宁回收到来自马来西亚古晋的鸟环;而台湾的脚环也多次在杭州湾被回收(张孚允,1997)。据Carey et al.(2001),在香港截止到1998年已有1 650只红脚鹬被环志,回收地点分别为山东、广东和越南的红河口等。

海拔范围

红脚鹬分布于海拔3 700—5 000 m的高原湖泊、河流及沼泽间。

繁殖特征
国外分布

古北界常见的鹬类,也是惟一能在非洲繁殖的鹬类。国外分布于欧洲、亚洲和非洲。邻国分布于蒙古,俄罗斯,韩国,日本,哈萨克斯坦,印度,克什米尔,巴基斯
坦,缅甸,越南,菲律宾,马来西亚等地。

国内分布

国内分布于北京(密云、延庆、顺义)、天津(宁河、静海)、河北(滦南、石臼坨、北戴河、新安、昌黎、围场、平泉)、山西(运城)、内蒙古(海拉尔、达赉湖、赤峰、达里诺尔、锡林郭勒、达茂旗、乌梁素海、东胜、伊克昭盟)、辽宁(鸭绿江口、大连、盖县、辽河平原、双台子河口、康平、营口、大洼、朝阳、锦州)、吉林(向海、双辽、敦化、珲春)、黑龙江(饶河、抚远、安达、林甸、齐齐哈尔、黑龙江流域)、江苏(盐城、射阳、大丰)、山东(威海、青岛、莱州湾、寿光)、四川(红原、康定、德格、道孚、若尔盖)、西藏(日土、定日、亚东、羊八井、江孜、拉萨)、甘肃(兰州、甘南、庆阳、平凉、天水、武都)、青海(西宁、乌兰、天峻、共和、青海湖周边各县、格尔木)、宁夏(中卫、银川、中宁)、新疆(喀什、帕米尔高原、昆仑山、塔里木河、天山、准噶尔盆地、乌鲁木齐、阿尔泰、巴里坤、哈密)(繁殖鸟,旅鸟);上海(奉贤、长江口、崇明、长兴岛、南汇)、浙江(杭州、湖州、宁波、乐清、丽水)、安徽、福建(福清、福州、惠安、厦门)、江西(鄱阳湖)、湖北(龙感湖、江汉湖群)、湖南(洞庭湖)、广东(番禺、深圳、雷州、廉江、惠东、海丰、陆丰、揭阳、澄海)、广西(梧州、桂林、北海)、海南(清澜港、文昌、琼海、万宁、陵水、临高、崖县)、南沙群岛(太平岛,4月22日)、云南(河口、蒙自、元阳、中甸)、台湾、香港、澳门(旅鸟;在长江以北为旅鸟或繁殖鸟,长江以南为旅鸟或冬候鸟)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红脚鹬的羽色变化十分复杂多样,上背基本的色调有灰色、褐色、红褐色、灰褐色和黑褐色等;各部位羽毛上的暗色斑纹也变化多端。因此,亚种划分比较混乱,约有10个亚种,至今尚没有统一的认识。Dementiev et al. (1951)及郑作新1976,1987,2000)认为共有3个亚种,中国仅有1个亚种,即指名亚种 T.t.totanus。
围绕中国及周边地区亚种问题,专家的意见各有分歧(钱燕文等,1965;赵正阶,1995)。Hale(1971)分析了上千号来自不同地区的标本,依据色型、斑纹和各部位量度等归纳出6个亚种。其中的 T.t.craggi 亚种是他根据模式产地新疆(Tcha Tcheu)的标本确定的新亚种。后来的Prater et al.(1977),Hayman et al.(1986),del Hoyo
et al.(1996)和Dickinson(2003)等基本上认同了Hale(1971)的研究结果。将红脚鹬确定为6个亚种,即:
(1) Tringa totanus totanus(Linnaeus,1758),分布于挪威、瑞典、西班牙等国;包括欧洲至亚洲西部。T.t.littoralis(Brehm,1831)和 T.t.britannica Mathews,1935,为其同物异名。
(2) Tringa totanus eurhinus(Oberholser,1900),分布于帕米尔高原、西藏等地。而 T.t.meinertzhageni Theide,1963,为其同物异名。
(3) Tringa totanus robusta(Schioler,1919),分布于冰岛和法罗群岛。
(4) Tringa totanus terrignotae Meinertzhagen,1926,分布于中国吉林和辽宁,以及亚洲东部和东南部。
(5) Tringa totanus ussuriensis Buturlin,1934,分布于俄罗斯东部、蒙古、中国东北部。
(6) Tringa totanus craggi Hale,1971,分布于中国新疆。据Hale(1971)的记载,此亚种的模式产地并不十分明确(标本收藏在巴黎博物馆),位置似乎介于新疆与甘肃之间(Tcha Tcheu? 41°N,94°E)。而其副模标本多来自于南部的泰国、缅甸和印度等地区(越冬地)。
依此划分,其中至少有4个亚种分布于中国。Meyer de Schauensee(1984)也基本持有同样的观点。
据《香港鸟类名录》(2001)记载,在香港捕获(环志)的红脚鹬无论是量衡度,还是羽毛的色泽都有许多差异。似乎来自不同的种群(或亚种)。Hale(1971)也认为,在一些地区确实存在亚种重叠(杂合)现象。另据 Peters(1934),Kozlova(1961),Vaurie(1965),Howard & Moore(1984,1991)和 Johnsgard(1981)等观点,指名亚种分布于欧洲北部到亚洲西部及非洲地区;而只有普通亚种 T.t.eurhinus 分布于亚洲中部、东部、印度、中国等地。如按此地域分布,中国的红脚鹬似应为 T.t. eurhinus,而非指名亚种(见寿振黄,1936)。
因上述各亚种分类依据不足,比较上百号中国标本,无论是羽色,还是量度(翅长、嘴峰、跗蹠等),都缺乏明显的差别标准和区分依据。而且,存在许多的中间类型和重叠。显然,对于一个移动性大的鸟类,在局部地区人为划分出4—6个亚种,过于牵强,即没有科学价值,也无实际意义。
亚种分化 全世界录有4个亚种(Howard & Moore,1991)或者6个亚种(Hale,1971:del Hoyo et al.,1996;Hayman et al.,1998)。依上述讨论,这里仍以寿振黄(1936)的亚种分类为准。中国的标本暂定为普通亚种 T.t.eurhinus。